2017-07-26 |
![]() |
尼康这个耳熟能详的品牌,在昨天迎来了100周年的纪念日。每一个走过百年的企业都不简单,尼康也是如此。
不过,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回顾尼康历史,而是想介绍一下尼康所有数码单反中最特别的一款,同时也可能是争议最大的一款。它在上市前引发无数关注,上市后却销量惨淡,以至于很多人完全不知道它的存在。它就是——尼康Df。
琛哥说
这台机器问世已三年有余,之所以现在才介绍它,是因为琛哥前段时间升级了一波相机,恰好将其购入。今天就来好好说一下Df的那些事儿~
这篇文章可能会显得比较特别,因为这次不会开箱,不会细数参数,更不会来个评测,而是直接呈现选购历程以及最真实的使用感受。
网上的相机评测众多,而内容大多为参数图表的堆积,还有一些纯数据化的测试,比如下面这些评测中常见的图表:
这些对于相机的选购来说,起到的帮助作用比较有限。因为大部分人想知道的是:
这台相机是否容易使用?能否拍出好的画质?拿着舒不舒服?色彩表现如何?取景器观感咋样?各种暗光环境下拍摄噪点多不多?
这些东西,只看数据,是很难体会出来的。毕竟参数是理性的,而体验是感性的。
photo by Jay Cassario
因此,我希望通过分享真实的使用体验,能够对关注摄影或者关注Df这台机器的调友有一些帮助。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意义。
它是尼康数码单反中最亮骚的存在,独具特色的复古外观,引人注目的各种机械拨盘,使它成为了一台十分独特的单反。
从型号名称来看它就与众不同,没有使用数字,取而代之的是字母“f”。据说f=fusion,意味着“精密机械的触感”和“旗舰级机型(D4)画质” 的融合。
在众多现代单反中,Df具有最高的辨识度。配置上,Df采用了与尼康之前的旗舰机D4相同的1600W像素传感器,拥有强劲的高感性能。
不过,为了让机身保持小型化,其他配置就阉割的十分厉害了。Df配备的是D610的那一套对焦系统与快门组件,只有每秒5.5张的连拍速度,并且去掉了视频功能。
Df的设计理念是让用户专注于纯粹的摄影:
告别高像素带来的剪裁优势,专注于构图;
告别视频录制,专注于静态摄影;
每一次按下快门前,都经过仔细的思考,这样或许才能领悟摄影的真谛。
买相机之前,最好扪心自问几个问题:
拍的多吗?能拿多重?有多少钱?
——这三个问题十分重要,想清楚了,能节约80%的摄影器材开支。
接着,需要梳理清楚自己的需求,明白自己到底喜欢哪种题材的照片,从而购置相应的机身和镜头。
对于我自身而言,最喜欢拍的题材就是各种夜景,钟情于在夜景漂亮的地方,手持相机走走拍拍一些色彩丰富的东西。
Nikon D3100 + 35mm F/1.8g DX
之前一直在使用尼康D3100,作为一款较为古老的APSC画幅机型,它的高感很不给力,ISO800以上就有明显的噪点,就算经过后期降噪,仍能看出十分明显的涂抹痕迹。
所以我希望下一部相机能具备足够强的高感。此外,我对便携和续航也很在意,机身当然是小巧的好,续航的话至少要能坚持四五百张。
另外,虽说自己接触单反已有三四年的时间,照片大概拍了三四万张,但是感觉在技术上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。
之前的自己,总是习惯于多拍,看到就拍,回去再慢慢筛选,一直认为多拍就能提升技术。后来才发现自己错了。拍之前多思考,反复琢磨按下快门的动机,刻意练习构图,这才是进步之道。
因此,本着慢下来的观点,首先购入了一颗蔡司的50mm F/2手动镜头,装在D3100上玩了一段时间。
蔡司的镜头,画质和散景的确没得挑,但感觉视角太窄了。之前一直用的35mm的镜头,在D3100上等效于52.5mm,约等于标准镜头。但是,装上蔡司,焦距就变成了75mm,很不习惯。
所以,全画幅这种东西,该上的还是要上的。。。基于以上的需求,目光就自然瞄上了尼康Df。
琛哥购入这台Df有一个多月了,在这段器材“蜜月期”里,带着Df爬过峡谷、逛过江滩、扫过各种街,其中拍的最多的便是各种弱光环境下的图。粗略算了下,大概这一个月拍了两三千张吧。
这种经过充分使用得出的体会,比起媒体评测后得出的结论,应该会有更多不一样的东西。毕竟大多数媒体评测一台机器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礼拜,而且拍摄的样张,很多都十分解毒~
很多文章习惯先说一大堆优点,最后简单说下缺点。那是因为作者用的时间不够长,不足以暴露出大部分缺点,或者说媒体被厂商“充值”了,很多缺点就算心知肚明,也不能说出来。
但这篇文章不一样,琛哥首先会先列出一大堆缺点,并对其进行吐槽。这样一来,如果你无法接受这些缺点的话,就算后面的优点再多,这台机器你也是不会考虑的。
OK,开始吐槽缺点~
重要的事情必须说三遍。难以想象现在还有不具备视频功能的相机。尼康作为最先给单反加上视频功能的厂商(08年发布的D90是世界上第一台能拍视频的单反),在5年后却开了一波倒车,把Df的视频功能去掉了。原因就为了两个字——纯粹。但视频功能,有总比没有好吧。
Df是尼康全画幅单反中体积最小的,虽说看正面还行,但一看侧面就会觉得厚度感人。这种厚度,让它失去了复古相机的风范,想想之前的胶片机是多么的苗条。不得不说,Df是一个减肥失败的胖子。
上图中,左边为F3
上图中,上方为F3
作为一款当年售价接近2万的高端机器,却只给配备了与D610相同的对焦系统和快门组件。快门速度达不到高端机器的1/8000秒,同时,弱光环境下自动对焦的成功率比较低。
虽说是在日本生产,但是银色版的Df,塑料感很强,而且接缝明显,给人一种较为廉价的感觉。而且,由于表面是塑料+喷漆,所以很容易掉漆,更要命的是掉漆后露出的是白色的塑料,再次增加了廉价感。
既然Df要主打复古,并且对老镜头的支持十分完美,那么就应该对手动对焦更友好,配上一块裂像屏才对。不过,Df却没有这么做,仍是普通的对焦屏幕。
外观实在太复古了,导致Df与各种现代镜头都不搭配,装上后,大部分都是这种效果。。。真的十分难看。
如此配置,上市价却敢卖将近2万。。。除了诸如情怀、信仰之类的词语,很难解释这个定价了。它一定是为不差钱的尼康铁粉准备的。
看完上面的大吐槽,估计大家对Df的热情已经降低了90%…认为它是一台皮囊花哨且性价比极低的相机。这很正常,下面,就开始较为详细的说一下各方面的感受吧~
对于Df来说,很多方面都可以找出槽点,并进行猛烈的吐槽以及用力的黑。但就画质而言真的没得黑,来自D4的这块CMOS带来了优异的解析力和高感,并且色彩被尼康调教的有点接近CCD,照片的观感十分舒适。
1600W像素虽说不够高,但也足够日常使用。剪裁的便利性肯定比不上尼康高像素机型,因而更考验构图,但至少对存储卡和电脑配置的压力也减小了很多。
这部分比较见仁见智,环境光线、被摄对象、使用的镜头等等,这些都对色彩有影响,而且还影响着氛围感、层次感等诸多较为玄学的概念。所以,就直接看看图吧。
首先是蔡司50mm F/2拍的:
再就是尼康35mm F/2D拍的:
样片均有简单后期
我的感受是,Df的色彩与尼康很多机器不同,可以说是最不像尼康的尼康。白平衡没有了印象中的“尼康黄”,而且发色有点浓郁,有种CCD的感觉。
相机玩家应该都知道尼康前代旗舰机D4的高感很强,但Df出现后,很多国外评测网站给出的结论是Df的高感在数据上还要更强。
在实际使用中,如果开标准降噪的话,ISO3200以下基本毫无压力,6400和12800也是经常使用的ISO值,并且完全可用。
极端一些的话,25600也不是不可以,缩下图,看起来也不错。
这张图 ISO 20000
优秀的高感,对夜拍十分有利,同时大大降低了操控的复杂性。只需要拨到光圈优先,提前设置一个安全快门,然后把ISO调成自动,接下来就只用专注于构图和按快门就好了。
尼康的宽容度一向优秀,而旗舰机的CMOS自然也不在话下,就算欠曝3EV,也能拉回来相当多的细节。这就给了拍摄者很大的容错率,就算因为操作不当导致曝光差太多,后期还是能调整至正常曝光。
右图为增加3EV之后的效果,同时降低了高光
顺便简单分享一下后期调色思路:
不可否认的是,愿意为Df掏钱的人,十有八九是为了它的外观。
Df拥有一个让人想把它带出去拍照的外观,甚至,为了把它拿出去拍照,你会单独去购置一套复古的行头,将复古进行到底。人气摄影博主Lee Morris便这么干了。
而且,就外观而言,大部分第一次见到Df的人都会被其吸引。Lee Morris随机采访了大约10名路人,展示给路人几台单反,问路人更喜欢哪个。结果所有路人都更喜欢Df的外观。
当然,外观也可以成为一个黑点,不喜欢的人会嗤之以鼻。“臃肿”、“伪复古”、“样子货”等等,是Df身上常见的标签。
确实,如果只看Df的正面,外观的确很吸引人。但只要转个角度,露出侧面,便会觉得“一胖毁所有”。
再转到背面,各种按钮+液晶屏+硕大的圆形取景器,会让人产生这是D800的错觉,和复古已经没太大关系了。
如果以前没有接触过胶片机器的话,乍看之下会觉得Df的操控非常麻烦,但略微熟悉之后会觉得还是非常直观的。每个拨盘都能控制一个单独的参数,需要调哪个就拨动哪个。
但不足之处在于,解锁键实在是太多了,几乎每个拨盘都需要先按解锁键,才能进行操作。因此,Df操作起来比普通单反要慢不少。这也符合它慢拍机的定位。
但也有偷懒的办法,直接A档,自动ISO,然后拍的时候基本就不用再频繁拨动拨盘了。如果觉得曝光不对,拨动曝光补偿拨盘进行微调即可。
而至于其它功能的设定,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场景,提前设置好对应的组合,然后存储为预设。比如白天就固定100ISO,A档,矩阵测光;弱光的话就自动ISO,A档,中央重点测光或者点测光。
根据场景不同来随时切换菜单预设,用起来很顺手。
Df的特殊外观,使得它搭配现代镜头的时候会非常不和谐,尤其是各种变焦镜头(黑色的Df倒还好),所以主要有三种选择。
Df + Sigma 35mm F/1.4 Art
Df + Nikkor 35mm F/2D
Df + Zeiss Makro-Planar 50mm F/2
强烈推荐蔡司的手动镜头,光学素质没得说,而且银圈与Df外形很搭。
不过定焦是个大坑,有了一个,会想再买另外一个,直到把常用焦段都各买一个。。。
蔡司十分贴心的推出了定焦套装…
以上便是我对Df这台机器完整的体验分享,可以看出,Df是一台优缺点异常分明的相机。它的定位就像外观那样,在众多单反之间显得格格不入。它不像D8XX系列追求高分辨率,不像D7XX那么均衡,也无法像DX系列拥有高速连拍。
但是,Df所面向的用户群体,却是十分精准的,他们希望有一个高的体积素质比,希望有一个侵略性不那么强的外观,希望能静下心来慢慢拍。而这些,恰好是Df都能提供的。不过,在玩相机的人群中,这类人的数量肯定相当少。
所以,Df注定是一台十分小众的机器,在无数争议中,悄然地在“慢拍流”手中服役。
最后,如果想了解尼康在过去100年的历程,可以查看这篇。